近日,一则“领养老金要缴3%个税”的消息突然刷屏,评论区迅速被数千条质疑声淹没。退休教师李阿姨戴着老花镜,反复翻看手机里的新闻推送:“不是说基本养老金免税吗?怎么突然要扣钱了?”
她的困惑,折射出公众对“个人养老金”与“基本养老金”概念的混淆——这场因3%税率引发的争议,正在揭开中国养老保障体系改革的深层矛盾。
时间回溯到2025年6月24日,人社部的一纸公告让争议尘埃落定:个人养老金在领取时需按3%税率缴纳个税,且不区分本金与投资收益。这项政策并非横空出世。
早在2024年12月,财政部与税务总局已联合发文,明确个人养老金实施“缴费抵扣、投资免税、领取缴税”的递延纳税模式。
彼时,一位银行客户经理在朋友圈晒出的宣传海报上,还印着“存养老钱省个税”的诱人口号。直到一位上海白领在社交平台晒出账单——他存入个人账户的12万元本金,经过五年投资增值到15万元,却在退休领取时被扣除了4500元税款,舆论的质疑声才如潮水般涌来:“存钱时省税,取钱时补税,这不是‘温水煮青蛙’?”
争议背后,是公众对养老保障体系认知的断层。在深圳某社区服务中心,工作人员指着宣传册反复解释:“基本养老金属于国家兜底的第一支柱,永远免税;而个人养老金是自愿参与的第三支柱,税收规则完全不同。”
可对于普通劳动者而言,两者的界限如同雾里看花。2024年试点期间,某短视频博主一句“养老金超5000元就要缴税”的误导性解读,曾让多地社保热线被打爆。
尽管深圳、上海等地紧急辟谣,但“3%税负焦虑”仍在老年群体中蔓延。一位网友的比喻引发共鸣:“就像超市促销写着‘买一送一’,结账时才发现‘送一’要另付包装费。”
政策的制定者或许更关注长远布局。数据显示,我国个人养老金账户开户数在2025年已突破8000万,资金规模达1.2万亿元。
这套“前端减税激励储蓄,后端低税保障收入”的设计,实则借鉴了国际经验。正如某高校养老金融研究员分析:“3%的税率远低于多数人工作时的个税边际税率,相当于用时间差为中等收入群体减负。”但对快递员老张来说,这种精妙设计显得遥远——他更在意每月硬挤出的1000元养老储蓄,最终会否被通胀和税款吞噬。
这场争议犹如一面棱镜,折射出养老制度普惠性与专业性的碰撞。当人社部官员在新闻发布会强调“税收优惠总体让利超千亿”时,社交平台上正流传着“养老钱缩水计算器”;当金融学者撰文分析“3%税率维系制度可持续性”,菜市场里的大妈们却在讨论“要不要把养老钱取出来存定期”。
或许正如北京某社区养老顾问所言:“政策的善意,需要更透明的算法来具象化——让每个人都能看清,今天的3%换来的是明天怎样的晚年。”
#官方回应个人养老金纳税问题#
网上配资APP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