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7月11日,合肥工业大学文法学院“法脉传薪・八十周年寻访”法学校友调研与校史传播实践团队,在学院党委书记宋之帅带领下,赴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九梓村,走访了该校2013届优秀毕业生、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王萌萌,了解其扎根基层十余年的经历、以青春服务乡村振兴的故事。
缘起工大:校园孕育基层情缘
“是安大的一场活动,让我与基层结下了不解之缘。”王萌萌回忆道。2013年毕业前夕,安徽省“优秀大学生村官进校园活动”在安徽大学举行,台上村官们的经历打动了她。当时她的毕业论文聚焦农村土地流转问题,调研让她看到了乡村发展的潜力与困境。她最终放弃城市律所工作,选择回到家乡成为一名大学生村官。“工大教会我的不仅是专业知识,更是‘厚德、笃学、崇实、尚新’的品格。”王萌萌表示,法学专业培养的逻辑思维与契约精神,为她处理农村土地纠纷、规范合作社运营奠定了基础。
图为合肥工业大学文法学院实践团队成员参观九梓村工业园。陈瑾供图。
展开剩余71%扎根乡土:智慧破解发展难题
初到西孔村,王萌萌面临的首要挑战是“不被信任”。她联系到优质低价化肥,却因村民疑虑而无人购买。最终,在村里老人帮助下实行“赊销试用”,效果验证后赢得了村民信任。为发展产业,王萌萌调研发现西孔村具备发展现代农业优势。面对村民对“大学生镀金”的质疑,她选择自己创业,利用“创新创业”岗位权限建起草莓园。草莓园的成功吸引了外出务工人员返乡,带动桃园、西瓜园等相继发展,闲置土地焕发新生机。
图为合肥工业大学文法学院党委书记宋之帅(左)访谈王萌萌(右)。陈瑾供图。
法润乡野:专业底色绘就振兴蓝图
“法学知识是基层工作的‘金钥匙’。”王萌萌注重运用法治思维破解乡村治理难题。她邀请法检人员进村普法,用真实案例教会村民依法维权;在土地流转中,她依据《农村土地承包法》规范合同,有效预防了潜在纠纷。2018年当选全国人大代表后,她结合基层实践与法学素养,提出“扩大帮扶车间覆盖”“返聘乡村人才”等建议。“比如就业帮扶车间,既解决‘懒汉脱贫’难题,又用劳动合同明确权责,这就是法律精神在乡村的落地。”目前,九梓村农民工返乡创业园已建成6栋厂房,吸纳150人就业,成为村集体经济重要支柱。
图为文法学院党委书记宋之帅、王萌萌与合肥工业大学文法学院实践团队合影。陈瑾供图。
薪火相传:寄语后辈扎根奉献
“农村多一个大学生,可能就多一分改变的力量。”面对实践团队的学弟学妹,王萌萌深情寄语。她建议有志于乡村建设的青年要守好“三颗心”:初心——牢记为何而来;恒心——不惧挫折坎坷;责任心——对百姓福祉负责。谈及母校八十华诞,她表示:“工大教会我的‘实干’二字,是我扎根基层最大的底气。”如今,她推动建立的“积分超市”用公益换积分的方式,悄然提升着村民文明素养;九梓村厂房里的机器轰鸣声承载着乡村振兴的希望。
图为合肥工业大学文法学院实践团队成员(右)访谈王萌萌(左)。陈瑾供图。
从校园到乡野,从理论到实践,王萌萌用十三年坚守诠释了工大学子的报国情怀。这场“八秩寻访”,不仅是一次校史的追溯,更是一场法脉精神的传承。正如她所说:“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,就是对母校最好的回报。”
(通讯员 叶理月)
编辑:刘玉磊
发布于:山西省网上配资APP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