生活中的实用心理《5分钟心理学》
图片
配合下方音频阅读,体验更佳。
图片
柠檬心理丨作者
Pexels、Pixabay丨图源
我们常常被要求尽力而为、做就要做到最好。
但事实上,不是所有事情都值得我们全力以赴,有些任务、关系、目标,我们没有必要去追求完美。
比如:
老板让你简单写写周报,你就没有必要每字每句去精心打磨;
家人说了早饭只想喝点粥,你就没有必要花2小时研究怎么做营养精致的早餐;
孩子安安静静地在做作业,你就没有必要在旁边一直盯着他。
否则你会发现:
你越来越疲惫。
当你试图把每件小事都做到100分,等到真正重要的事情上,你已经力不从心。
这是因为:
每个人每天的意志力和专注力都是有限的。
当你对不重要的事情过于认真,你就是在消耗自己的时间、精力和情绪资源。
这在心理学被称为:
自我损耗效应。
就像手机电量一样,用得越多,剩余就越少。
生活中很多小事就是这样偷偷吸走你的能量:
非要整理到完美的衣柜、反复修改的普通邮件、过度纠结的下午茶选择……
这些事情本身没有错,但是当你把它们当成重点项目来处理时,就是在透支自己的能量。
所以:
学会区分什么值得用心、什么只需应付,
给真正重要的事情留出余力,才是更聪明的做法。
图片
如果你不确定一件事情是否值得投入精力,那我就从心理学和效率管理的角度,给你分享几个实用的判断标准,这样你就可以自行判断。
一,评估这件事的长期价值。
我们经常会高估一件事眼前的利益,而低估长期的收益。
做决定前,问问自己:
一年后、三年后,这件事的结果还重要吗?
比如:
花2小时精心P图发朋友圈,当下可能获得点赞满足感,但半年后谁还记得?
反过来说,花同样的时间学一门技能、经营一段重要关系,或许能给你带来长远的改变。
二,观察自己的情绪反应。
心理学研究发现:
丨“有意义感”的活动会激活大脑的奖赏回路,让我们越做越有动力;
丨而纯粹出于义务或焦虑去做的事,就会让我们疲惫甚至厌倦。
比如:
你和志同道合的人聊天,会感到轻松愉悦;
但是因为面子不好意思拒绝,逼着自己社交,那你会感觉很心累。
所以:
丨如果你发现一件事“做完了很充实”,那就值得投入;
丨如果“做的时候一直想拖延”,那可以考虑降低标准;
丨如果“做完反而更累了”,或许该直接缩减或放弃了。
三,看看他人是否真的在意。
很多人过度努力,其实是:
怕被批评或否定。
但实际上,大多数人对你的要求,远低于你对自己的要求。
比如:
老板明确跟你说“报告简单总结就行”,你却熬夜做20页PPT,结果老板也只看了前两页,你的努力就完全没有意义。
下次不妨直接问关键人:
“你希望这个做到什么程度?”
然后再去按对方的要求完成就行。
四,衡量选择付出的成本:
为了做这件事,你错过的事值当吗?
有时候,你选择做A,就没办法用同样的时间做B。
比如:
你花3小时反复修改一封普通邮件 ,那就少睡了3小时,或者陪伴孩子的时间少了3小时。
这两件事到底孰轻孰重?
对不重要的事,可以设一个“精力预算”:
“这件事最多花XX分钟/钱”“到点就停,不追求更好”。
最后,想象一下:
如果不做或者随便做,天会塌吗?
这个方法很适合完美主义者,问问自己:
如果这份PPT不做动画,客户会取消合作吗?
如果今天不擦窗户,家里会脏到不能住吗?
如果没有答应朋友的聚餐,朋友会和你绝交吗?
你会发现:
90%的“必须做好”,其实只是“我以为必须”。
真正的效率不是做得更多,希望你能保护好自己的能量,把它们用在真正让你幸福和成长的事情上。
好了,今天的内容就到这里了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网上配资APP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